来,我们一起出门
 
 

 

苗寨!苗寨!

by 天真小公主 2001.9.26

苗寨!苗寨!

不远处青瓦歇顶、木质结构的吊脚楼临溪依山,层叠错落。车子愈接近,漫山遍野的寨子便这样扑面而来。昨天去的那个热热闹闹,载歌载舞的寨子不算,真正的苗寨在眼前。车子停在一座木质的桥边,几个身穿土布蓝衫,手挎竹篮的农家妇女带着纯朴的笑向我们走来。

桥是当地村民避雨乘凉的风雨桥,桥很长,一端靠山,一端延向山路边,宽宽绿绿的溪水从桥下悠悠地穿过。上郎德苗寨就在桥的对面,所有的村民站在他们家回廊上的窗口,就能望见我们。若在农活不忙的季节来,我们会得到当地隆重地道的接待。那会是震耳的三响炮,热情的拦路酒,悦耳的芦笙和芒筒,村民们在寨老的带领下倾巢迎接。这是村规,挂在风雨桥桥梁的匾上。但我们不希望得到这样的礼遇,我们喜欢在这个安静的午后,感受真实自然的苗寨。

竹篮里是农妇自家手绣、手纺的花包和土布。人世间能有的色彩,全都从小小的竹篮里喷射出来,而且喷得一点也不突兀,不仅不突兀,还怎么看怎么协调。土布特有的味道虽然刺鼻,却让人禁不住深深呼吸。它们是土气的,甚至是随便的,有些活儿明明没有完成,作者便草草收脚,有些竟是扯下自家用得发白的、或是年代久远的床幔、桌巾。苗家女性仿佛手握针线降临人间,天生就会细致的针线活,不被汉化的苗家女性一辈子与针线活血脉相连。

有个农妇,因为我们讲的价格不合适,急得胀红了黝黑的脸,直跺脚,惹得我们宽厚地笑了,确实喜欢得不得了,便一分价格不讲地买下来。因为抵挡不住其中坦荡的率气和坚韧的生命力。我想,是因为她们如此单纯,才有如此大胆的用色和想象力,毫不费力地让花鸟虫鱼跳起舞来。

热情的农妇领着我们,经过木柱瓦顶、修葺庄重的“护寨门”,进了村寨。古香古色的吊脚楼伸手可及,浓厚的猪食味呛得厉害。吊脚楼的楼下全是猪圈,楼上才是居家。这样的生活方式是苗族独有的特色。屋里屋外简单整洁,与昨天那个灰暗脏旧的寨子大相径庭,这里通水通电,并不那么贫穷。寨上有五条花街,楼与楼,街与街之间用大块原始的鹅卵石铺就连接,顺势蜿蜒,浑为一体。

壮丁全都下地忙农活,整个寨子除了四五个围着我们兜售物品的农妇和一老一少,就只有我们三个丫头,悠哉悠哉地走街串门。每到一户人家,主人便殷勤地展示家里的盛装,色彩纷繁的罗衣与白灿炫目的银钸,华丽而精美,很是好看。主人说这样一套从头至尾,由表及内的盛装,一针针地绣来,一般要历经两年的时间,工艺细致的银头钸和银项圈是祖传或买来银子,请工匠打造的。这些行头价值四五千元,是家里最最值钱的财产,只在盛大的节日里才穿。虽然舍不得,在我们的请求下,女主人还是同意我们穿上盛装,扮一回节日里地道的苗家女孩,但条件是每人必须支付10元。

一个老汉蹲在鹅卵石阶上抽旱烟,同伴看中他手中老式的火石打火机,老汉只愿勉强以十元钱出让,因为那是他花五元钱买来的。同伴嫌太贵,老汉起身回自家寨子取了五颗火石,说是买一送五。苗家人的东西样样引人,也样样能卖,实在是有趣。

狄德罗说:现代的精致是没有诗意的,真正的诗意在于历久不变的原始生态中。上朗德的苗人不与外族人通婚,因此也尚未被汉化,他们依旧保持固有的生活方式。此行苗寨,最最让我们心动的就是这个。


本贴由天真小公主于2001年9月26日在〖深圳磨房〗发表.


(C)Copyright 2000 深圳磨房网站版权所有
本站文章、照片的版权归作者所有,如需转载,请与版主及作者联系。

webmaster@doyouhike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