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,我们一起出门
 
 

 

流坑的流星

by 别野 2001.9.25

阴郁的天气和心情一样,持续了几天,让我担心看不到流坑的流星。不过上天还算待我不薄,终于在周六的清晨,一缕阳光伴随着初秋的寒意,透了出来。

坐上去乐安的中巴,居然只有我一个乘客,不过在售票员的卖力的招呼下,等我到距乐安还有12KM的三岔路口的时候,车上已经是人满为患了。路口有个去流坑的标志,问了一下,才知道距流坑还有大约20多公里,而且要倒一趟车,只好打消徒步的念头,信步走走,发现有一个介绍石桥寺的牌子,看着还挺不错的,有点心动。

终于等到了去流坑的车,满车的人对我这个背着一个60L的大包的人,充满了好奇的眼神,到了流坑村口,就看见一个“千古第一村”的牌匾,很是气派,可惜是最近才建造的,没什么价值。

坐上摩的,十分钟后终于到了流坑村。放下行李,带上相机,从热心的店老板手上接过一张流坑景点图,开始浏览这个古老而美丽的村庄了。一开始就随一群游客来到了文馆,这是古代流坑人读书的地方,现在一部分依然是流坑小学的校舍。在文馆最里的地方,上方有一个六角形的“藻井”,向里凹,类似于现在的吊顶,以红色为主,工艺如何,因为高度和光线的原因,看不清楚,但经导游小姐的提醒,发现特别干净,而且导游小姐介绍说这个地方几百年来从来不打扫,但是不结蛛丝,不染尘埃,原因何在?导游给我们出了个题目,看我们半天没一个回答,只有悻悻的自己告诉我们。原来这个“藻井”的前面是文馆的天井,流坑的天井构造与北方不同,它不是四四方方一口窟窿,而是利用高低落差建立的一个采光点,由于这个落差,一般家庭光线正好落在所谓的“堂前”(今称为客厅的地方)。而在文馆,就落在老师授课的地方了,也正是由于这个落差,使自然风吹入文馆的时候正好吹到藻井上,而藻井的六角型构造使之在其内起旋,这就起到了一个天然清洁工的作用,奥妙就在于这口天井。

走出文馆,我又开始独自一人,走到流坑的中心,才感觉到这个村庄的确很大,而且每条小巷都有巷名,这恐怕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吧。几乎每户人家的正门都有牌匾,多的数不胜数。最有名的是在流坑名气最大的董燧家的“理学名家”和它对面的“高明广大”坊,董燧是流坑村七横一纵格局的总设计师,同时也在万历十年修订了族谱,这本族谱也因为其完备和保存的完整被成为“国宝”,他也是明代的理学名家,据说无论什么官员过其家门时,必须下轿落马,以表示对其的尊敬。

到了流坑,“状元楼”是不可不去的。流坑一共出过一文一武两个状元,这个二层高的小楼也不知道是谁住过的。从楼上可以俯瞰整个流坑村,上二楼的楼梯很陡,光线很暗,经常上下倒可以锻炼身手。 

其实流坑村中的好东西都在村民的家里,如果没有导游的带领和介绍,你不会发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的,比如一个想当官想疯了的人家里的那幅“雀鹿蜂猴”照壁,暗喻爵禄封侯;比如每户家里不显眼的木雕,虽然人物的面目在文革中被削掉,但仍然栩栩如生;比如曾国藩、左宗棠等人的墨迹,贴在木板上,纸和木板成为一体,再也撕不下来了。一些人物,也要从导游小姐的介绍中了解他们的逸事,如董光乾,传说是99岁的时候,同治皇帝因为其年老,给了个进士,他也是流坑村三十多个进士中最老的一个,也是最后的一个。

走出村里,来到村东的凉亭,凉亭建在一个小山上面,与流坑村隔乌江相对,是个俯瞰整个村庄的绝好地方。乌江水非常的清澈,在岸边可以看见小鱼在水中欢快地游泳,让人有忍不住下水的冲动。走上凉亭,整个流坑村都尽揽于眼底,即将完成一天工作的夕阳给房屋一抹金色,刚开始的时候有点刺眼,慢慢地温柔起来。晚归的农夫们,肩挑着工具,从桥上踱回家中,而村里勤快的人家,炊烟已经渺渺升起,给流坑增添了几分朦胧。坐在凉亭上,思绪万千,真希望时光从此止步。

拍下夕阳,再次穿过村庄,回到村西的住地,点了菜,准备冲凉的时候,住在同一旅店的几个大学生也回来了,同他们一商量,大家同意AA制一起吃。流坑的豆腐很鲜嫩,农家自酿的米酒很香,让我们都赞不绝口,只可惜鸡做的比较糟糕,让我非常怀念起阳朔农家的鸡,想念起一起吃鸡的情景。大家很快在餐桌上熟悉起来,谈着各自的学业和工作,互相羡慕对方的有闲或有钱,交流着旅途中快乐与悲伤的事情。

这顿饭吃的很晚,直到我突然想到要看星星,急忙从餐桌上冲了出来。流坑的夜实在是太美了,满天的繁星,被浓重的夜色所包围,依然在天上调皮地眨着眼睛。从旅店中搬来竹椅,躺在上面,这回能更仔细地看看它了。几片星云,围绕着明亮的北斗星,投影在我的眼中,早睡的村庄,除了不时的蛐蛐声,就只有自己的心跳了,也许是米酒的作用,我感觉到自己有点醉了,可我依然虔诚地等待着流星的出现,心中暗暗发誓,等流星一出现,就给远方的人打电话,可惜,等到半夜,流星依然还在睡觉,难道它也醉了吗。

第二天一早,就被几辆车子的喇叭给吵醒,在这里还是没能躲过城市的喧嚣,不过早起也有好处,就是可以看看清晨的村庄,这里的空气是如此的清新,湿润的空气中,透露着阳光的丝丝暖意,勤劳的人们已经开始在河边洗衣,下田干活了,炊烟依旧升起,平凡而又真实的一天又开始了。

吃过早餐,我决定去昨天看过介绍的石桥寺,坐摩的到牛田镇,再坐车到距三岔路口还有大约4公里的地方下车,走了20分钟没有人烟的山路,终于到达了目的地。石桥寺很小,只有一个年纪很老的尼姑,寺庙也是这几年才建造的,让我有点失望,不过很具特色的是,寺的屋顶是一块巨石,呈拱桥状,这也是石桥寺的由来吧。

在寺里休息了20分钟,开始回去了,中午的烈日让我后悔没带防晒霜,不过风很大,也不觉得热,太久没有这样走路了,很是兴奋,一点都不觉的累,一个多小时后到达三岔路口的时候,意犹未尽。

流坑简介:流坑村位于江西省乐安县牛田镇东南部的乌江之畔,四周青山环抱,三面江水绕流。五代南唐元年间(937-943)建村,宋代以董氏科第而勃兴,明代又以经营竹木商贾而再次繁荣,是江南大家族聚居的典型。在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里,流坑村一直是一个董氏单姓聚居的血缘村落,他们依靠严密的封建宗族制度来凝聚族众、维系秩序、稳定发展。


本贴由别野于2001年9月25日-26日在〖深圳磨房〗发表.


(C)Copyright 2000 深圳磨房网站版权所有
本站文章、照片的版权归作者所有,如需转载,请与版主及作者联系。

webmaster@doyouhike.com